王竹

阅读(1928) admin 2017-02-22

       现在乡建很热,连续几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在这股热潮中,我们要警惕乡建演变成一种政治任务和消费需求。

       乡镇是生长出来的

       当前,大量的资本、文化、技术、政策全部往乡下涌。生态景观修复、地方风貌再造、风土民俗的延续……这些乡镇建设客观上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但是很多时候却忽视了对生活本质和真实的关注, 演变成一场宏大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地方政府的情怀、投资者的情怀、艺术家的情怀、设计师的情怀充斥其中。但是,乡镇真正的主人,活生生生活在乡镇里的人们,他们的情怀却被忽视。

       在乡镇建设上,我们的策略和路径应该是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而不是以任务和指标为导向。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很大。但可惜的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走的还是以任务和指标为导向的路。

       我认为,乡镇建设应该是产业形态、社会形态、空间形态、文化形态的异质同构,不能单一出击,而是应该打组合拳。我们应该把经济问题放在首位。乡镇没有经济,生活在里面的人就无法生存。没有了人,乡镇建设的再漂亮也没有活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决不能采用城市化的、以终极目标为导向的规划来覆盖所有的项目。因为有生命力的乡镇不是造出来的, 而是出来的。人为地拔苗助长,为了达到一定的量而催生催熟,带有很大的潜在危险性。

       乡镇建设的误区

       当前,在乡镇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全球背景下的地方文化的失语。比如,城市建设的语境、建造体系是以普通话为基础的。乡镇建设的语境、建造体系应该以地方方言为基础。如果地方文化失语,乡镇建设将面临很大的问题。

       生态环境的退化。在乡镇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的自然生态机理、地貌脉络、水的走势被人为切割,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外力控制下主体意识的缺位。当前,在诸多外力控制下,作为主体的农民反而丧失了话语权。以前的小镇、乡镇是自然出来的,现在的是无根基的、移植的。

       人和土地之间伦理的丧失。以前,人们按照季节种植和收获粮食, 按照习俗祭祀,生活的频率是和天地同步的。但现在,人们丧失了对土地的敬畏之心,把土地当作商品,出租或卖给开发商,这是非常可怕的。乡镇的社会结构也面临解体,村中只剩下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会不会产生心理问题?农民工年老返乡,土地没有了,身体也不行了,晚年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慎重考虑的。

       城市化、运动式、套路型的乡镇建设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城市建设有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但是这种标准到了乡镇,关于节能、环保、生活品质的要求都不见了,只剩一个外壳。

       乡镇建设的智慧

       跟城市相比,乡镇表面看起来是紊乱、枯燥的。但是,如果你真正读懂乡镇,就会发现它的内在结构是非常稳固的,它的生态、生产、生活是三位一体的。对乡镇的解读一定要建立在对其地域特征和生活状态的了解之上。

       传统乡镇是居住者从自我需求、从个体微观局部的视角来营造的。这样所形成的空间形态是由小微环境秩序下的随机差异构成的。这种差异有大有小,有前有后。可能从局部空间来看,乡镇结构呈现出非匀质、紊乱化的状态,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结构会逐渐趋于稳定。所以说乡镇的空间形态和社会网络是异质同构的。在这个过程中,乡镇整体的肌理呈现出柔韧、自然的有机性和丰富性。所以说我们对待乡镇的态度,与其说是改造,不如说是守护和学习。我们要学习乡镇建设过程中的发生机制、规律和智慧。

       在乡镇的空间营造上,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介入:一是从村落空间的整体结构介入。在村落的量不变,村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公共建筑等村落结构固定的情况下,村落的周边边界越长越好。这样才能让村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更加有机地接触,营造悠然而居的生活状态。二是从村落的基本单元,即居住单元的角度介入。基本单元里的住户通过共同的兴趣,相互达成深层的社会交往。这些基本单元犹如一个个细胞,如果这些细胞是健康的,整个村落的肌体就是健康的。

       在我国,乡镇多建在水网平原、山地或岛屿上。这些不同的地形其实有个共同的形态特征——破碎地形。但是再破碎的地形,也有一个相对的地貌单元。如果能够把地貌单元和基本单元巧妙地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就能像农民播种一样去种房子了。这些房子肯定是绿色的,它们是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

       乡镇建设是有梯度的

       现在很多资本下乡,就是单纯地掠夺利润;有些文化下乡,反而会丢掉很多原有文化。实际上,乡镇建设应该是有品质、有目标的,从低级到高级是有梯度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梯度恰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讲的人的需求层次一样,级别越低的越重要。我们只有一级一级不断向高梯度努力,才能最终达到我们的目标。所以我们进行乡镇建设,首先要通过技术和经济手段把功能需求实现了,然后再进行文化培养,逐渐形成文化,最后把社会价值观再加入进去。

       乡镇建设要保留尽可能大的弹性,追求动态的完善,而不是静止的高完成度。做每个项目,设计师都希望可以按计划完成,但是在实际建造过程中,使用者的因素、自然因素、时间因素等都可能造成项目的调整。比如,在建造过程中,有的村民从无车到有车。这就需要我们调整方案,在设计时增加车库的设计。所以说在某种情况下的未完成,其实就是我们终极的高完成。我们应该把这种未完成的状态当成一种客观规律,融入我们的营建过程中去,留有弹性, 留有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否则一旦发生变化,可能就会伤筋动骨,对项目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乡镇的风貌营建要遵循大协调、小丰富的原则。所谓大协调,就是在大的区域范围内要风格统一。以前讲徽州民居是大徽州,江南水乡是大江南 指的是这一个地区的元素是同质的,风貌是一致的。所谓的小丰富,是通过把村口的榕树、河埠的码头、村中心的祠堂等小微景观巧妙结合起来,让乡镇风貌变得丰富多彩。现在一讲到乡镇风貌,就是一村一品。但真正的一村一品不是指房屋的形态和村落的风貌各有不同,而是指要根据本地的特点打造自己的产业结构。

       乡镇建设要回归院落生活。受农村宅基地的限制,有的乡镇建的房子像兵营一样,没有院子,这个是不对的。中国乡镇的院落有领域感,进入院落,就进入这一家的地盘。院落可以划分成前院、后院、中庭、天井、边院、阳台等。这样就区分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等,让院落内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相关推荐

  • 总机:010-59625195
  • 传真:010-59693181
  • 邮编:100124
  • 通联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78号(大成国际中心B2座)708-2-3室通联部
  • 版权所有:中华民居 2010-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PC备08008428号-2  京号公网安备1101060063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