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深入田野考察寻访破解县域治理难题《情绪地理学》开创县域发展“情感治理”新范式!
作者:  中华民居
发表日期: 2025-08-29
阅读(17)

中央党校出版集团·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最新推出《情绪地理学:新商业模式的国家叙事与县域经济觉醒》一书近日将在全国发行。

本书是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策划的“县域治理”系列开篇力作,也是国内首部创造性提出“情绪地理学”理论的专著,由轻资产夜经济点亮文商旅地模式缔造者刘磊、著名品牌策划人贾云峰主编,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原副主任许正中教授作序推荐。


全书通过田野镜像、理论图谱、破局未来、寻访笔记四大部分,从分析开封万岁山武侠城“王婆说媒”引发“有点急事去趟开封”等热点话题延伸,以县域治理为切口,由现象到本质剖析县域发展深层逻辑,揭示情感价值如何成为激活区域活力的核心密码,提炼出了情绪地理学理论框架、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法论。该书内容扎根中国实践,具有创造性、真实性、独特性和系统性,为县域治理创新提供鲜活范本,开启了中国县域研究正式迈入“情感+治理”双轮驱动的新格局。

创造性——首次提出“情绪地理学”理论

《情绪地理学》核心突破在于首次将“情感”这一长期被传统经济学忽视的变量,纳入县域发展的分析框架。

情绪地理学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人文主义地理学在数字时代的一次范式跃迁。它突破了传统地理学对物质空间的静态描摹,转而聚焦于情绪如何作为“空间生产的催化剂”,在物理场域与精神世界的交界面构建起新型互动关系。这种理论转向既植根于哲学史中绵延千年的情感认知传统,也得益于消费社会从“物质占有”向“情感体验”的深层转型。

情绪地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研究领域,聚焦于人类情感与空间、时间、社会关系及文化背景之间的动态互动,旨在揭示情绪如何通过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的交织,塑造人类体验、社会关系及空间实践。其核心在于将情绪视为一种具有空间属性的“ 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框架与心理学、社会学、数据科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探索情绪的生成机制、空间分布及其对经济、社会、文化价值的影响。

真实性——现场进行鲜活田野考察寻访

区别于纯理论创作,《情绪地理学》的生命力源于扎实研究。该书在创作过程中探访20多个县域轻资产不夜城项目一线,选取13位在地居民、经营者与管理者进行深度访谈,捕捉情感与空间互动的真实图景。


全书采用大量案例回答关键问题:为何一些文化场景能引发全网刷屏,而同类复制却效果平平?研究发现,其秘密在于“情感的空间分布规律”,南宁之夜通过铜鼓与现代光影的叙事重构,唤醒了本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天山明月城以“边塞诗+月光经济”串联历史与当下,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产生身份认同;“平湖山海几千重?”则借“微缩景观+亲子情感”设计,打造家庭情感共同体。案例证明:当空间承载人们情感记忆与价值期待,便能从“物理场所”升维为“情感磁场”,进而驱动人流、消费与产业的自然集聚。

独特性——贡献县域治理难题高效解决方案

基于理论与实践,《情绪地理学》提出县域发展的“情感治理”新范式——“文化即经济,情感即资源”。其核心逻辑是:通过精准的文化定位与沉浸式场景营造,唤醒本地居民归属感与游客情感共鸣,将“地理空间”转换为“情感空间”,最终实现“情感价值—人流聚集—消费升级—产业繁荣”良性循环。

这一范式具体落地有三大路径:轻资产模式创新、情绪驱动的空间生产、县域治理的“人—地—制度”重构。情绪地理学县域实践逻辑包括消费、社交与治理的三维融合。

系统性——围绕县域治理实践问题进行整体研究

作为“县域治理”系列的开篇之作,《情绪地理学》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理论空白,更以“可复制、可推广、可实践”的模型,为县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了“破题钥匙”。“唤醒情感而非盲目引进项目”“深耕治理温度而非追求规模扩张”理念,对全国县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情绪地理学》将在全国新华书店、电商平台同步发售。随着这本新书问世,一场关于“如何用情感点亮县域未来”的讨论,必将掀起县域治理研究与实践的新热潮。


杂志社总机:010-68334648

杂志社邮箱:zhonghuaminju@vip.126.com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78号(大成国际中心B2座)708-2-3室通联部 邮编:100102

版权所有中华民居 2010-2016 All Rights Reserved.京IPC备08008428号-2    京号公网安备110106006307号

微信公众号
头条号
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