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高端视野> 高端访谈
北京中轴线:何以世界遗产--——对话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先逵
作者:  文|卿卫平 图|李忠民
发表日期: 2024-12-05
阅读(470)

近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全要素、一次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北京增添了一张重要世界级文化名片。北京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纵贯老城南北的中轴线是北京城最耀眼的部分,如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所言:“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初期,形成于明中期,一直延续至今,由北向南坐落着15座主要建筑(群):钟鼓楼、万宁桥、景山及建筑群、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这条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以及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见证着中国理想都城秩序。

那么,北京中轴线究竟是凭借着怎样的魅力赢得了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的青睐?为此,本刊专访了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先逵,请他谈谈北京中轴线的独特魅力。



北京中轴线是“中和”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

中华民居:您认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是怎样的东方文化魅力让它赢得了世界遗产专家的青睐和认可?

李先逵:我以前在建设部主管申遗工作,曾带队考察都江堰、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等历史古迹,组织申遗工作并取得成功。所以,我对申遗工作还是有一定了解的。这次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关键,是被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认定符合世界遗产的标准III(“反映一项独有或至少特别的现存或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或文明”)和标准IV(“描绘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大时期的建筑物、建筑风格、科技组合或景观的范例”)。

首先,北京中轴线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独特历史见证。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充分融入传统“中和”理念,选址追求“天下之中”,城市布局追求“中轴对称”。元大都的建设始于元至元四年(1267年),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遵循了中原王朝都城建设的传统思想,“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周礼·考工记》),整座城市呈方形格局,以中心阁为城市中心向四周辐射开来,经纬分明,规划整齐,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理想都城范式。元大都中轴线由此而生,居城市中央,并贯穿南北。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基础上营建的,沿用了元大都城中轴线,但在中轴线布局和建设方面创新颇多。永乐年间将都城北面城廓整体南移,在元代中心阁位置修建钟鼓楼,在宫城中心位置建紫禁城,将原分设都城东西两侧的太庙和社稷坛迁至中轴线丽正门(后改称“天安门”)东西两侧,进一步强化“左祖右社”“左右对称”的皇城格局,更加突出了中轴线的中心之感。嘉靖年间在原都城基础上正式增建外城,将中轴线向南延伸至永定门,将天坛、先农坛分设在南端中轴线的两侧,使得中轴线的纵深感更强,建筑内容、空间序列层次更加丰富。北京中轴线是一条都城空间规划之轴,整个城市依它而展开。北京中轴线所承载的秩序美及丰富多样的文化信仰和生活,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很好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中和”传统文化。


再者,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都城核心建筑群的杰出范例。北京中轴线展现的都城形态范式,是东亚地区现存唯一体现出“中”式都城形态并基本保存完整的建筑案例。中轴线上的15处建筑(群),除了永定门为复建仿古建筑外,其他均完整保存了下来,且故宫、天坛早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北京这一延续了700多年的中国都城核心建筑群,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趣味,其选址营建乃集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理论之大成。北京中轴线正是展现了独特东方文化魅力,征服了世界,赢得了世界遗产专家的青睐和认可,也再次印证了那一句至理名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北京中轴线是都城空间秩序的传统与发展

中华民居:北京中轴线15处遗产本体按年代可分为两类:一是古代建筑(遗址);二是现代建筑,其中天安门广场建筑群是体现国家意志的建筑组群,而永定门则为仿古建筑。那么,您认为天安门广场建筑群、仿古建筑永定门同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是什么?

李先逵:天安门是明清朝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外金水桥一同作为颁布诏令的场所;今天,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包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仍是重大国事活动空间,是国家意志的象征。天安门广场建筑群是对原有城市中心、中轴线的延续,反映了现代政治中心与古代政治中心的空间重合性。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初奠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70年代末修建的毛主席纪念堂,是中轴线上反映和突出礼制文化的重要象征。

永定门作为仿古建筑同样被列入北京中轴线成为世界遗产,说到这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前时”。1964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颁布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保护、修复古迹时必须保存它们现存的真实性,绝对禁止复原重建。但在遗址保护过程中,一些学者发现,这个准则对欧洲以砖石结构建筑适用,但在中国、日本等以木结构建筑为主的国家则不可避免地出现尴尬:哪个年代、什么状态的算是原来的“真实性”?多次改建、重建的史迹是不是就失去了“真实性”?这在实践应用中就出现了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于是,到1994年,多个国家的古建修缮专家在日本奈良决议通过了著名的《奈良真实性文件》。这份文件在强调保护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同时肯定了保护方法的多样性,指出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不仅指现存的实物形式是真实的,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文化内容是真实的。由此,国际原有的标准被修改完善了。《奈良真实性文件》公布后,引发不少国家通过复建已经消失的古迹再现其历史价值。例如,法国卡尔卡松城堡、琉球王国时期的首里城、德国德累斯顿易北河谷文化景观等都进行了不同程度地重建后,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通过《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支持重建“有特殊纪念功能的文物古迹”。永定门作为明清中轴线的南端起点,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正是在国际标准的修改和中国准则均作了修订后,在众多专家学者的推动下,永定门终于于2003年初开始动工复建,并于2004年秋全面竣工。如今,永定门屹立在北京中轴线的最南端,成为新北京的一道特别的靓丽风景。

显然,北京中轴线构建起了现代都市与历史空间巧妙融合的都城景观,是北京都城空间秩序的一种传承和发展。


北京中轴线承载着中国独特的礼制文明

中华民居:法国巴黎、德国柏林、美国华盛顿、印度新德里等都有城市中轴线。那么,北京中轴线与巴黎、柏林、华盛顿、新德里等城市中轴线进行比较而言,北京中轴线有何别致之处?

李先逵:受中国传统的“中和”之思想影响,我国城市中轴线的雏形大抵源于周朝,在规划都城方面,强调礼制,择中而立。尤其是它作为一种规范被写入《周礼·考工记》,并被传沿下来,此后数千年中国都城基本都采用此模式建造:“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中轴线都城发展的“起始线”,是一座城市的脊梁。后来的日本奈良和京都、韩国首尔、越南河内和顺化等都沿用了这一模式,体现了中轴线理念对东亚文明的深远影响。遗憾的是,这些城市的中轴线早已被破坏,保存并不完整。唯有北京中轴线至今保存相对完整,呈现出规模宏大、对城市规划布局统领作用显著的鲜明特征。

除了我们东亚地区,其实像美国华盛顿、澳大利亚堪培拉、法国巴黎、德国柏林等西方国家首都城市也都有中轴线,尤其是墨西哥的特奥蒂瓦坎等一批有轴线的古城早已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是,西方城市中轴线的形成“机理”与我们完全不一样:在西方,中轴线雏形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都城方格路网中的干道逐渐演变为城市轴线。17、18世纪巴洛克主义兴起,西方“轴线”规划热潮出现。巴黎、柏林等城市修建了著名的轴线道,比如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柏林林登大街。由于殖民扩张,西方巴洛克式轴线布局影响了美国华盛顿、澳大利亚堪培拉、印度新德里等城市的建设,还引起许多现代城市纷纷效仿。所以,与巴黎、柏林、华盛顿、堪培拉、新德里等世界其他区域政治中心性城市轴线相比,北京中轴线承载着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念、礼制文明与“中和”哲学思想,它具有独特的轴线构成和景观形态特征,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所以说,北京中轴线规划形成并完整保留至今,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保护发展北京中轴线,让世界遗产“活起来”

中华民居: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了,您建议如何加强保护?如何更好地释放和传播其遗产价值?

李先逵:此次申遗成功,意味着北京中轴线保护进入一个新的起点。如何加强保护,可从两个方面来谈。

一方面,要加强立法保护,实施原址就地保护。根据目前的信息来看,为了保护北京中轴线,北京市于2021年印发了《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于2022年颁布实施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又于2023年初公布实施了《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由此可见北京中轴线全面保护体系逐渐完善。这些文件不仅清晰界定了保护的范围与标准,更为保护工作的具体执行提供了法律基础与制度保障。不过,因为时代在变化,不同时期人们保护的理念在变化,城市风貌和人居环境要求也在变化。所以,政府部门必须应时而立、因需而立,积极跟进完善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体系。还有一点,应组织相关部门专家研究就地恢复北京中轴线上的其他部分重要建筑文化遗产,比如与天安门相呼应的地安门等这样的重要建筑可以考虑原址重建,为北京中轴线保护和发展继续添砖加瓦。

另一方面,要加强活态保护,这一点尤为重要。尤其此次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我们可以组织举办世界遗产相关科普活动,强化宣传北京中轴线的相关知识和文化,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让更多人了解中轴线、理解中轴线,如此才能更好地保护中轴线。北京中轴线上有很多的历史遗存、博物馆、公园文化设施,人们可以自由地走进去实地参观、学习。比如太庙改成劳动人民文化宫、社稷坛改成中山公园后,市民均可自由进入其内进行活动,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孝道文化、爱国文化。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年轻人很少走进钟鼓楼,现在这里成了年轻人非常喜爱的打卡点,观众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沉浸式感受晨钟暮鼓的音律,零距离感知“北京时间”之源。还有像正阳门、永定门这些标志性建筑,都可以开放起来,让人们登上去欣赏中轴线的壮美景观。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让文化遗产在更大范围内活起来、用起来,让它们尽可能释放最大文化遗传价值。


杂志社总机:010-68334648

杂志社邮箱:zhonghuaminju@vip.126.com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78号(大成国际中心B2座)708-2-3室通联部 邮编:100102

版权所有中华民居 2010-2016 All Rights Reserved.京IPC备08008428号-2    京号公网安备110106006307号

微信公众号
头条号
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