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与愁乡—也谈中国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魏小安个人简介
著名旅游经济和管理专家,旅游、酒店研究专家,有“中国酒店业教父”美誉。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原副会长,曾历任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政研处处长、旅行社饭店管理司司长、政策法规司司长、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司长,中国国内旅游协会副会长, 国家旅游局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总监等职务。他在旅游行政管理工作领域贡献卓著,参与了近十几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各项重大决策,形成的工作性成果累计达200多万字。
一、古村的破坏
简单梳理一下,古村的破坏在历史上便已存在,比如历朝历代的战争,给古村建筑及古村文化带来破坏。到了近代,工业崛起,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催生了大城市的发展,很多古村消失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城镇化的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的不合理做法也成为古村消亡的原因之一。比如老房子统统拆掉,新房子一排一排盖起来。
整体来看,古村的破坏是一个历史过程,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很多地方对于古村保护和修缮的努力一直存在, 这些又适度地延缓了古村消亡的速度。
二、古村的价值
第一,作为产品的价值。从历史的价值来说是观光,从文化的价值来说是体验,从精神价值来说是家园。家和园是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居住理想。但现代社会,工业高速发展,城市无限膨胀,在城市里能有一间房子蜗居就不错了,哪还可能追求园?但是家园始终是我们的梦想,我们到哪里去找家园呢?古村。在古村里我们能够体验家园,能够实现家园的梦想,区别在于在城市内的家门口是不可能了,我们用大园替代小家,用质量弥补距离。要追求家园,只能距离远一些,但是品质要高。
第二,作为衍生的价值。首先是环境价值,古村保护一定要有好的生态环境,如果只是保留一片老街区,其他的不行,就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里边的生态环境价值不光是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二是山水价值,是一种扩展。因为这些地方一般来说还能够留下一点好山水, 留下一片好文化,这样就形成了扩展,不只是体验古村,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体验自然。三是农副产品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就地取材,就地市场,就地升值,这对当地老百姓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利益格局。
第三,作为实体的价值。一是从资产价值来说,这些地方资产价值老旧,没法评估。但是不评估怎么招商引资。实际上很大程度上不是资产评估,而是文化价值和感受价值的评估。二是土地价值转化。这些地方只要得以利用,尤其是得以深化利用,土地价值一定会转化。三是产业基础得到提升。在古村发展过程当中,一定要研究怎么形成产品,怎么培育产业,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
第四,作为市场的价值。首先,区位的价值在变化。在农业社会时期,古村区位价值都好,否则不会形成这样的格局,但工业化的发展,使其区位价值大幅度下降。现在随着交通的改善,区位价值又在提升,这就是变化的过程,从高到低又到高。其次,判断市场价值,在于聚集,如果不能形成聚集的格局,市场价值体现不出来。不仅要重视历史的聚集,更要培育新的聚集方式。三是品牌价值,一个地方品牌如果形成,基本上就永恒了。新的东西起来了,照样可以形成新的品牌。
第五,长远的价值。一是资源可持续,绝不是说一堆老房子摆在这里,注意维护,就是可持续了,应该包括生活状况的可持续,文化感受的可持续。二是环境可优化,在这个过程中绝对不动是不可能的,只不过应该让动的方向使环境越来越优化。三是市场的扩充,扩充分两个方面:一是量的扩充,每年来的人在增长;二是质的扩充,内涵越来越深。我不认为来的人越多越好,往往来的人太多就毁了环境,但是质的深化让人能停留更长的时间,这更值得研究。
三、保护与利用
1.关于争议
这些年,古村落得到重视,普遍开发,也见到了效益,其中一部分形成了品牌。事实证明,旅游利用是最好的保护手段。但很多专家批评旅游,说搞旅游一定是破坏,这些观点违背了常识。第一,追求利益错了吗?大家都可以追求利益,只有住在古村里的人不能追求利
益,这不是荒唐吗?有的时候专家论证根本不是专家论证,而是部门利益的代表。实际上,旅游和环境是一种天然的耦合关系。恰恰因为追求利益,所以对环境和文化要看重,因为旅游卖的就是环境、卖的就是文化,能把卖的东西破坏了再拿出来卖吗?恰恰是因为旅游开发商包括当地的老百姓追求利益,所以才看重环境和文化。旅游发展到今年36年,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是注意文化歧视。只是单纯强调保护,没有考虑到开放,这也是文化歧视。第二是注重消费权利。既有旅游者的消费权利,又有当地老百姓的权利。应该少开发,多利用,强保护,最终统一到发展上。专家有这样的文化觉悟,不能强制要求老百姓有这样的文化觉悟。地方政府应该有引导机制,比如说这个古村里面老百姓在盖新房子,政府赶快动员推动修缮两个老房子,修完了之后把旅游者往老房子里带,大家一看老房子修好了有效益,新房子就不修了,都按你的路去走,这就是引导机制。所以旅游工作的责任就是把机制做好,保护传统财产,创造新的遗产。我们不能只拘泥于专家的眼光,局限于专业的领域,要用无形开发有形,用有形承载无形。
2.主要问题
第一,保留不完整。古村普遍如此,有些甚至只有文化遗存。
第二,保护不到位。尤其担心城镇化浪潮,为建新农村、新城镇而拆古村。
第三,模式不成熟。到底什么样的模式好,或者什么样的模式最对应。
第四,竞争同质化。原来是博物馆模式。这十多年来,大家知道博物馆的模式不灵了,开始逐步调整。但是竞争同质化仍很普遍。保护就是要强化特色。
第五,联动效应差。一个古村应该拉动周围,目前这种拉动明显不足。把产品做成精品,不仅是规模的拉动,效益的拉动,也是品质的拉动。
从旅游角度来看,第一是产品同质化,仿古建筑+仿古生活+商品销售。第二,经营单一化。单一主题、单一观光、单一门票。第三是文化低俗化,少依据,多模仿,恶俗表现。在周庄,居然看见山西的威风锣鼓。最后形成市场恶性化。
3.关于保护
第一,关注保护的内容。物质空间、非物质文化和传统生活。物质空间的保留容易一点,非物质文化按照现有制度和操作方式,认定传承人,也有保护的余地,但传统生活是最难保护的。所以古村里面一定要有老百姓生活, 一定要有老人和孩子,否则叫什么古村。这是人的一种本能,这是人的文化追求。
第二,建立保护机制。官、产、学、民四位一体,各负其责。现在是“官”经常越位,积极性还很高。“产”总想在里面多利用一点,但有一个核心概念就是新老分离。黄山的宏村,就是完整保留,一个公司进去了,提出来不能光这么干,政府给他一块地,搞了别墅、度假酒店,可以,但是一定要新老分离,分离到肉眼看不见的距离,才叫新老分离。三是“学”。因为有无数的专家,每个专家都有不同的角度,所以要听专家的也要听听自己的感觉,不能越说越乱。四是“民”。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考虑原住民的利益, 这个事一定办不好,所以要各尽其责。
第三,要形成动力体系,因穷而留,因留而起,因起而保,因保而富。利益共同体,利益生长群。
第四,是保护技术应用。有高新技术、传统技术和适用技术。传统技术负责对古建的修复,但是当地老百姓也需要提高生活品质,所以需要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支持,如雨水采集充当中水利用,利用环保保温材料减少热能污染,使用地源热泵节约能源等。
这几年,产生了一种新的模式,如贵州遵义大面积推进恢复乡村传统风貌,提出“学在农家,美在农家,富在农家”,改水改灶改厕,政府给予补贴,农家积极性很高,使遵义乡村建设得颇具特色。
4.利用要点
第一,强化功能性。一定要从单一功能改进到复合功能。古色古香,古色是观感,古香是体验,加在一起就意味着复合的功能。
第二,突出主题性。文化主题是历史资源,主题文化是结合现在的市场,研究创造什么样的主题文化,相互结合。
第三,追求异质性。比如说江苏三大古镇:商气周庄,文脉甪直,智慧同里。浙江三大古镇也可以“分工”为悠远乌镇,生活西塘,财富南浔。这种异质性的追求是古村发展的最大挑战。
第四,着眼长期性。古村项目往往是长钱投资,长远回报。但是这种模式对投资者来说,永远不是一个好模式。怎么把长钱和短钱联系在一起,把慢钱和快钱联系在一起,把冷钱和热钱联系在一起,叫剑胆琴心。剑胆是有魄力,琴心是有追求。也就是说,投资既要有胆识魄力,更要有文化追求。
第五,形成复合型。将综合性的资源,形成链条式的发展,合理引导需求链、产品链、服务链、利益链和价值链,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面,形成产业群。满足了方方面面的利益,产业就坚固了,就培育了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