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一家人”民居地理 寻访荧屏镜头里的足迹

阅读(2872) admin 01 6 2013 2:11PM

温州民居
瑞安均路村 走进“周万顺”祖屋
    因为电视剧《温州一家人》的热播,温州瑞安湖岭一个叫均路村的小村庄成了热门景点。剧中“周万顺”的老家是瑞安古树村,这是以瑞安市湖岭镇均路村为原型拍摄的。看完电视剧后,被温州商人精神感动过,不禁也想去剧中主人公周万顺的老家古树村一探究竟。

    古树村选景在均路村, 均路村坐落在瑞安湖岭镇永安和桂峰交界处,原来村出入通道由一条800多级大小平均的石阶筑成,因此得名“均路村”。均路村并不大,有古原貌房屋四十多幢,都是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古建筑,依山而建。与现在的繁华城市相比,能在温州找到的农村场景已属不易。

    几株数百年树龄的枫香树、香樟树、红豆杉、苦槠村屹立在村口,村背后是漫山遍野的茂林古树,村前是静静流淌的清流小溪。原始古朴,是均路村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古村内,古树、小溪、硐桥以及桥下瀑布相映成趣。由此,联想到电视剧里将此地取名为“古树村”,也是名副其实。

    来到均路村,按照剧中场景还能清楚地对照出,哪里是周万顺的老家,哪里是周阿雨上学的学校、路过的石桥。在电视剧热播期间,均路村周末迎来上千人参观。村庄附近农家乐的生意也在淡季里转旺了。

    走进均路村,电视剧《温州一家人》中熟悉的画面一一映入眼帘,斑驳的苔藓、湮没于岁月中的古桥、村中小学、一排老屋。在《温州一家人》中第一集开头部分,剧中女主角周阿雨小时候卖完瓜子通过一座桥跑到学校上课,镜头里的石头桥就是村口的石拱桥。听当地居民说,这座由石头垒成的石拱桥名为平安桥,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横卧在穿村而过的溪流上的小石桥,在竹林和各种树木的映衬下,显得清幽静谧。

    沿着石头路往上走,有一座由石头堆砌成的老房子如今已赫赫有名。残旧的外墙上画着雷锋头像,旁边写着“学习雷锋好榜样”,一侧的屋檐上则挂着一只硕大的铃铛,这就是剧中阿雨小时候上学的学校。这所真实存在的学校,可不是剧组后期搭建的“道具”。在学校的正门上方写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几个大红字。教室里四周的木板墙上还留着电视剧拍摄时用到的黑板报。当地人说,村里许多人都在这所名叫均路小学的学校里念过书,尤其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的学生还比较多,后来很多小孩子随着父母外出,学生少了,学校也就闲置了。
 
镜头里的温州民居
    村中有一幢五间二层老屋是周万顺一家居住的祖屋,也是《温州一家人》剧组在均路村拍摄期间最主要的场景。走进屋内,剧中周万顺的妻子赵银花洗碗用的灶台、一家四口吃饭用的方桌、阿雨爬着哭了一夜的窗台……这些场景在屋内都能找到。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这幢房子很早之前就没人住了,拍完电视剧后一直空着,里面放着一些村民种的农产品。

    我们在屏幕上看到“万顺祖屋”便是典型的温州民居。温州,古为瓯地,处温峤岭南。温州的乡土建筑大多散落在县境内由大量古民居和其他公共建筑组成的古村落。古民居的选址、形制、结构既有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村落景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现着和谐之美。

    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温州古民居,还有因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导致结构形式上也有不同。古民居由于受到营造法式的限制较小,所以能不断创新,在功能上注重明确性,布局、材料相对灵活,艺术表现形式多元化,带有不同的风土人文特征,风格殊异而又淳朴自然。相隔不远的民居却又具有不同的形式,给人的感觉也各有异彩。这些变化多端的屋檐、平面布局、艺术表现形式,流露出了多数温州居民远离了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和追求。
 
    温州民居的乡土建筑特色可谓是儒气与野气并存,作为多元文化现象的建筑,与其他地区相比,很多的房子、村落表现出来的气质如行云流水,仿佛就是从环境中长出来的一样,可用“屋宇同位,三理合一”来概括这样的建造特色。温州建筑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精神,独具地方特色。

    但凡我们看到温州乡土建筑大多采用木构架坡屋顶,除了具有中国坡顶建筑的造型外,还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建筑屋面均向外延伸形成很深的屋檐。住宅堂屋前檐没有装修,空间与天井直接相融,两厢设部分檐廊。温州乡土民居除檐、廊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做法是明间檐柱之间没有枋子联系,形成了一个空当,这也使房子产生开敞通透的效果。 

    农村有句俗语:“房顶有梁,家中有粮;房顶无梁,六畜不旺。”可见,上梁在农村盖房子当中是一件必不可少的重要事情,在温州的居民建造中亦是如此。老房子的厅堂有官厅,楼厅之分。盖官厅的是大户人家,在当地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房子气派、美观,特别是有一官半职者,平时接人待物,会见亲朋好友,逢年过节宴请朋友,操办红白喜事,都在官厅之内。盖楼厅的人就是普通人家,房子虽然没有官厅气派,但它省工省料又实用,因此在农村盖此类房子者占绝大多数。
 
    如今古老的均路村,已鲜有人家居住。均路村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总人口不到一千人,其中华侨三百多人,大部分旅居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目前留在本村的仅100多人,以老年人居多,其余的都在世界各地经商办企业。
 
苍南 “周万顺”发家地
    剧中,除了周万顺家在农村居住的木头房子、小阿雨上学的乡村学校都是原汁原味的实景,为了真实还原七八十年代的温州风貌,在拍剧中赵银花打长途电话那场戏时,剧组在温州郊区的一个小镇找到一条老街进行改建,有“人民邮电”字样的邮电所、副食品门市部、向阳皮鞋厂、为实现四化而奋斗的大幅宣传画,不时穿越而过的摩托车,远处还停着一辆苏联产的吉尔车……一条看似古旧的小街也让人有种时空穿越的感觉。

    于是,那些在《温州一家人》中被镜头一带而过的小贩小铺,尽管只是个虚构的场景,却勾起了许多人对于上世纪80年代老温州城的记忆。年代感的建筑,写着繁体字的旧招牌,怀旧的墙面广告画,还有街道上往来穿梭的衣着淳朴的人群……原来这些关于老温州城的镜像画面都是在苍南取的景。

    当时《温州一家人》剧组在苍南两处的取景地所布置的场景,如人民邮局、报刊亭、木偶戏台、墙面广告画等都是临时搭建,我们再去时早已拆除,但古巷还是原来的模样,只看到所剩不多的几处依旧留着当时布景时用的商铺招牌。但已经让人不禁联想到电视剧中的那几个经典的甚为熟悉的镜头,周万顺的万顺丰皮鞋厂开张时在大街上跳的那段舞,请群众看木偶戏,还有周万顺在桥上捡垃圾等。

    就在相隔几条街的一条小巷子里,还能看到了电视剧中万顺丰皮鞋厂的原样。走近一瞧,原来是一家茶油加工厂,而茶油加工厂的二楼就是万顺丰皮鞋厂的办公室。旧旧的石砖楼,土黄色的木格子窗,的确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小工厂,想必当时导演孔笙看中的也就正是这一点。

    在距离桥墩镇40分钟车程的矾山镇,我们找到一家温州矾矿贸易公司,也就是《温州一家人》中的温州汽车南站,拍摄了周万顺、麦狗和银花刚从瑞安来温州的戏。听当地人说,连银花到苏州找纽扣厂的苏州汽车站,还有周万顺在杭州汽车站的戏份也都是在此完成的。

    近距离地看到这两幢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房子,尽管当时的作用是仓库,现在的作用是停车场,当时的布景也几乎是所剩无几,但还真的颇有点旧车站的风貌。剧组在这儿搭的布景,就是一幢是售票处,一幢是候车室,还弄了好些旧式的长途汽车、三轮车、站牌和各种配合车站附近该出现的卖小吃的小摊等。

    上世纪90年代,温州大刀阔斧对城市进行改建,那是温州城里建筑变化最大的时期,此后的温州在此基础上慢慢变化,版图也越扩越大。

    建筑用其特有的曲线描绘了一座城市的美丽。着眼于温州城区的变化、着眼于建筑的时代变迁,身在城中的我们在不经意间,还能在一个巷子的转角发现一些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小屋,与如今繁华似锦的城市,相比我们更热爱眷恋刚崛起的温州建起的那些朴实的建筑。窄窄的深巷、凹凸不平的石板路,还有那面爬满青苔的墙所承载的已不只是一个建筑的过去岁月,还有那些未曾随风凋零的记忆和一座城市的历史。
    
 
 
 
陕北民居
定边榆林 “周万顺”石油开采地
    剧中,周万顺与“四眼”在遭遇皮鞋厂倒闭的重压下,经历过皮鞋厂由盛及衰的现实后,心灰意冷之余听闻陕北开采石油可以快速通向生财的康庄大道,寻到“开采石油”的商机,重新获得创业新希望。重获创业希望的他们经过一路颠簸来到陕北,通过实地考察,对开采石油的美好前景产生了无限的期待与憧憬,就离开温州转战到陕北开采石油。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着汗水与热情,决定开辟“新世界”。

    这一段剧就是在陕北拍摄,我们在剧中看到的黄土高坡及陕北的民居十分抢眼,印象深刻。

    说起陕北民居,其实,早在夏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利用黄土特殊的地质结构,建设窑洞村落,发展农牧业生产。土窑洞遍布整个山塬谷地,密密层层,我们在荧屏里看到的窑洞就有两种,一种是下沉式的地坑窑和半敞式的名庄窑,“禾禾”一家人就住在这样的窑洞里,原本过的就是农耕放牧的生活。

    窑洞的造型和内部构造更适合人们居住,和火炕相通的烟囱、灶台都很讲究,利风利烟,体现了人们的智慧,为了防寒取暖,在传统窑洞外开始筑起独立的院墙,窑洞也安装了门窗,有的甚至外面用砖箍,坚固窑洞。窑洞的营造技艺更是人们聪明才智的体现!
 
    虽然窑洞是一种民居建筑,一种实物形态,窑洞的营造技艺作为中国农耕文化发展中轨迹性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作为我国北方住宿文明的源头及人与自然争与合的历史见证。

    窑洞的营造技艺就体现了黄土高原人民对最初的居住文化的探索,在长期的建筑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营造模式。整个营造过程具体包括选址、布局、挖凿、装饰。建筑首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对于居住在陕北的老百姓来说,窑洞的朝向一定要背风向阳,窑洞门口要对实山,不能对山沟,以使家宅平安,家庭殷实。

    在挖掘过程中,一直遵循原则是,注重主窑大于边窑、正窑大于侧窑。正面崖上的中间一孔窑洞叫主窑,也叫客窑,是祭祖、接待客人和长辈居住的地方。主窑旁边的窑洞,除左面的一孔安灶作厨房,其他窑洞用于小一辈子。而且挖单不挖双,也是遵循三、五、七的规律,两边的窑洞以中间的主窑为轴线,成对称分布,体现了一种和谐的思想。当然,不同种类的窑洞也会有不同的挖掘技巧。

    窑洞四面都可以挖窑洞,一庄多用,节省土地,同时又环保,直接在山畔、沟边建造,挖窑洞省工简便,造价低廉,不需要很多资金和木料。窑洞保温隔热、冬暖夏凉,土窑内部空气湿润、温度宜人,可谓是养生保健的理想境地。

    虽然窑洞及其营造技艺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居住条件的极大改善,许多人搬出了窑洞,住进了平房或高楼大厦,有些地方甚至填埋窑洞,作为耕地。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大多窑洞至少也是10年前修建的,因此,懂得窑洞营造技艺的工匠恐怕只剩下村里的那些长者了。作为一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黄土高原农耕时期的建筑文明,我们必须加以保护和传承。
 
 
 
东北民居
黑河 “麦狗”闯东北
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在《温州一家人》里,“周麦狗”与父亲周万顺反目,毅然离开温州来到东北黑河,凭借一己之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周麦狗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奋斗,拥有了一家名为“太阳城”的眼镜店,生意也越加红火。
 
    话说东北民居,东北居民一直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前进,期间经历了移民的进入以及住民的外向发散。东北地区的建筑风格也在一步步地变化和发展,体现了东北历史的继承和发展。 

    可以说,东北传统民居是人性化民居设计的结果。在人们长期的建筑活动中,结合当地生活区域的资源、自然地理和气候等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积累了很多设计经验。

      东北传统民居整体布局松散,建筑大多坐北朝南。南向的房间冬暖夏凉,北向的房间冬季获得阳光相对较少。传统民居群体布局大多采取行列式布局,这样绝大部分建筑物能够获得良好朝向,有利于建筑物争取良好的日照、采光、通风条件。此外,错列式布局,东北传统民居群体在行列式布局的同时故意错开一个角度与主导风向的夹角为30°, 可以改善夏季通风效果。于是,房子一般都是坐北向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采光和取暖的需要,后来演绎成一种意识形态上的风俗习惯,甚至还发展成带有等级性质的封建规则,人们观念中以北为上,南面次之,甚至坐北面南成了君临天下的代名词。

    东北民居大部分在形体上较为规整,属于横长方形。将房屋长的一面向南,开设门窗,有利于夏季的通风和冬季的采光。厚重的墙体构造有利于保温。东北地区冬季多雪,由于气候严寒,降落在屋顶的雪很长时间不融化,这样就给屋顶增添了很大雪荷载,对房屋的结构体系造成了不小的负担,降低了房屋的使用寿命,因此东北民居相对华北地区屋顶较为陡峭,使积雪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很快滑落,同时也有利于积雪融化后,雪水的排出。东北地区传统民居大量采用火炕取暖,同时对采光纳阳、防风、防雪都有较为合理的手段和措施。

    东北传统民居的主要结构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相同,是采用木构架承重结构。东北民居的结构体系延续了中原传统民居的承重体系,即依靠柱子、梁、檩等,以此组成房屋的受力系统,承担自然荷载和材料的自重。东北传统民居随着发展,产生了大概三种承重结构类型——全木构架承重结构、木构架变体及墙架混合承重结构和墙体承重结构。 
 
    而窗户通常是扁宽型的,木头做的,比较小。窗棂是用小木条做成井字格然后糊上窗户纸。这样的窗户采光效果极差,后来即使有了玻璃也不行。但窗户小也有优点,那就是保暖性能好,这对于有着漫长冬季的东北来说至关重要。东北民居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没有厕所,厕所都盖在室外,非常简陋。 
 
炕上房与口袋房万字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和各类地方文化相结合,成为任何一个地方民居设计的文化资源,而东北民居也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从外来文化对于东北地区来讲,其中就是朝鲜族移民所带来的漫长历史时期的文化交融,文化的快速交流和渗透,审美观念产生了极大的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印迹。

    而东北民居中的朝鲜族民居,在乡下,常常能看到草房和瓦房两种房子。建筑一般都面向南或东南、西南,并且有院落。屋顶由四个斜面构成,主室上建筑形态为大“人”字形,两翼斜坡较小,用谷草或灰瓦片覆盖。

    朝鲜族民居的屋内结构主要有单排和双排两种。只要走进房屋,第一个感觉便是有很大的一个炕。炕是朝鲜族人在室内的主要活动空间,炕大,散热面积就大,屋内到了冬天就会显得特别暖和。这种灶坑是既好烧、又卫生。

    约一千多年前,朝鲜族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筑形式,并且根据屋顶形状、所用建筑材料、屋内结构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屋顶从形式上就有悬山式、厌殿式、歇山式、平顶式;从建筑材料来看,有用泥和草盖的草房,有用木头建的木楞子房,又有砖木结构的瓦房等等。房子颜色都以朝鲜族最喜欢的白色即白灰刷墙,而且瓦房的瓦片都特别大。传统的朝鲜族民居门多、窗少,而且窗和门的形式相差不多。其实,朝鲜族民居的门、窗不但有区别,而且有许多特别方便的功能。
 
    在东北,还有一类满族民居比较常见。因为要适合当地地理环境,满族多居住在山区,御寒防冷的问题便是满族民居首先要考虑的实际问题。

    提到满族民居,就有人说它是“口袋房,万字炕”,这形象地描述了满族人居室的主要特点。满族人的房屋多为三间或五间,房门开在东侧或次东间,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称作“口袋房”。火炕是满族人家主要的取暖设备,一般都通过做饭的锅灶,所以烧水、做饭时,炕总是热的。

    满族民居的门窗也有特点,外面的门是独扇的木板门,里面的门是两扇门,有木制的插销。窗分为上下两层,糊窗所用的窗纸称为“高丽纸”。窗纸糊在窗户的外边,一方面可以避免窗档中积沙,另一方面可避免窗纸因冷热不均而脱落。窗纸糊上后,还要淋上油,这样既可增加室内的亮度,又可以使窗纸经久耐用,所以“窗户纸糊在外”,便成为满族民居的一大特点。

    尽管在《温州一家人》里,典型的东北民居出现在镜头里的次数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几乎很难寻到踪迹。对于“麦狗”的眼镜店,也是轻描淡写。不过,不可否认,东北民居确实因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民居建筑民俗呈现了北方民族的地域特点,气候条件就是民居建筑的重要因素。这在其他电视剧里,如《闯关东》里就能看到东北典型民居的身影。

   
 

 

相关推荐

  • 总机:010-59625195
  • 传真:010-59693181
  • 邮编:100124
  • 通联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78号(大成国际中心B2座)708-2-3室通联部
  • 版权所有:中华民居 2010-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PC备08008428号-2  京号公网安备1101060063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