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红的复兴丨校园中的半亩棉田“花样年华”丰收节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
清华附中永丰学校(小学部)迎来了
首届校园中的半亩棉田“花样年华”丰收节
全校师生与50多位校外来宾
共享丰收之喜,采摘之乐
棉棉真情尽在这原创歌曲之中
开幕式由清华附中永丰学校副校长、小学部主管杨莹主持
棉田丰收节开幕仪式
清华附中校长全国著名教育家王殿军校长发表讲话
孩子们最为敬爱的王殿军校长率先走上主席台代表学校讲话。他指出:近几年,文化部和教育部一直在推进“非遗进校园”,然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浮于表面的一两次活动很难深入学生心灵、培养深厚感情。为了让校园真正有利于文化传承、立德树人,我校携手高校、非遗传承人,共同策划、因地制宜,开辟了校园中的半亩棉田。
屈盛瑞发表讲话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前副司长、正厅级巡视员屈盛瑞先生作为嘉宾代表致辞。他十分赞赏学校用实际行动践行“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在学生心理扎根”的做法和决心。让棉田伴随着孩子们一起成长,让自然教育与人文教育共生,这在海淀区乃至在全国都是一个创举,是一次有益的大胆尝试,非常值得将取得的经验进行梳理、提炼和推广。
海淀区教工委尹丽君书记发表讲话
海淀区教工委、教委各位领导一直以来都十分支持我校的发展与建设,区教工委尹丽君书记发表了亲切讲话。她谈到学校利用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地开辟校园中的半亩棉田,让中国优秀的传统耕织文化真正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老师的课堂,并对学校形成的独特校园文化给予了充分肯定。
幕后专家团队代表土布纺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郑芬兰发言
土布纺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郑芬兰女士代表专家团队最后发言。她用质朴的语言述说着自己对纺织技艺的热爱,回忆起和清永小学部的孩子们一起开展的“小巷三寻环保书皮与汉声阅读进校园”、“绣我中华手艺无疆”等系列活动,郑老师不禁为之动容,她夸赞小学部的老师同学们很了不起,是他们让“棉宝宝”实现了从一粒棉籽到土布书皮的华丽转身。郑芬兰朴实的发言得到了阵阵掌声。
提到“棉宝宝”,现场的同学们跃跃欲试,激动不已。就在这时,学生代表有序走上舞台,为嘉宾及全校师生表演了他们原创的情景剧《棉田印象》。剧本分为三幕:棉籽笑谈、棉田初耘、丰收齐乐,重点展示了在棉花成长的过程中,各个学科围绕这半亩棉田开展的深受学生喜爱的多彩课程,以及孩子们与棉田一起成长的动人故事。情景剧接近尾声,棉蕾社社长、学生成长导师奚雪松教授边弹吉他边走上舞台,和孩子们一起演唱了同学们自己作词谱曲的《棉田情》。最后,舞台上的孩子们将一束束他们亲手制作的棉花花束献给了与会的领导和嘉宾,表达最真挚的祝福。
孩子们的原创情景剧《棉田印象》,重现了在过去的172天里,孩子们与棉田一起成长的动人故事。
奚雪松教授和孩子们一起唱校园原创歌曲——棉田情
一片棉田、一个四季——自然教育与人文教育共生共长
古有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在自然中求学悟道,今有半亩棉田齐心爱。棉田之中,手指之间,采摘下的不仅仅是白雪皑皑的棉花,更是传统文化与学校发展有机结合自然教育与人文教育共生共长的成果。
学校把学习从课堂延伸到大自然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课程为载体,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诱发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扎根于学生心里。
非遗教育——传统文化与学校发展有机结合
在孩子们的引领下,来宾、同学们以及老师们游历于校园六大展区。脱籽区、纺线区、织布区、扎染区、书皮缝制区和文创展厅,见证了如何从一颗棉仔到一本环保书皮的华丽转身。
土布纺织技艺在这里以活态的方式展现在大家眼中,有体验有观赏,系统全面且生动有趣的展现了五千年来的传统耕织文化。于当下于学校,以一种蓬勃生命力发展千年来的纺织技艺,在校园中于孩子们手中铿锵有力发声。
半亩棉田——孩子成长的创新教育模式
一块地、一片田、一个四季、几番耕耘。“一个城市孩子成长的创新的教育模式”在理解土地、热爱自然、关注传统、珍惜生活、坚守理想的过程中自然天成。“校园中的半亩棉田”丰收节做的不仅是一次“采棉花”的趣味体验,而是一次自然、人、社会全面贯通的综合性实践教育,是纺织非遗技艺以耕织为根本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嘉宾合影
相关推荐